通化
切换分站
免费发布信息
信息分类
当前位置:通化058同城网 > 通化热点资讯 > 通化民生资讯 >  中国红薯种植历史

中国红薯种植历史

发表时间:2023-05-14 09:26:12  来源:资讯  浏览:次   【】【】【
红薯是怎么传入中国的?       此人偷一根藤带回中国,被称为“甘薯之父”,奠定人口大国基础! 为什么中国人红薯比土豆普及(我指的是从明朝到现在的普遍时期,不是只个例)?     .

中国红薯种植历史

红薯是怎么传入中国的?

      此人偷一根藤带回中国,被称为“甘薯之父”,奠定人口大国基础!

为什么中国人红薯比土豆普及(我指的是从明朝到现在的普遍时期,不是只个例)?

      先问是不是,再问为什么!

为什么中国人红薯比土豆普及(从明朝到现在)

      先说现在(以2010年为例):

      全国甘薯种植面积约5340万亩,单产约2860斤每亩,总产约1530亿斤;

      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约7800万亩,单产2080斤每亩,总产1630亿斤。

      此外,大约有77.2%的甘薯被制成淀粉,而马铃薯只有不到7.8%被制成淀粉——很明显,土豆比甘薯更普及,特别是餐桌上。

      不过,中国的马铃薯产量只占全世界的23.4%左右,甘薯产量却占了全世界的81.2%左右——相比外国人,中国人确实更喜欢甘薯。

      为什么中国人更喜欢甘薯?

      1.亩产更高:

      清代甘薯的亩产量据说能达到1000斤每亩,而马铃薯的亩产量虽然不低,但抗病性差、容易退化(爱尔兰大饥荒),个人认为在清代的实际种植中其均产量恐怕远远低于甘薯。

      2.更当饱:

      甘薯每100克热量约12.4万卡,马铃薯每100克热量约8.1万卡。

      3.传入:

      甘薯约16世纪下半叶传入中国,马铃薯约1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。

      它们主要从东南地区传入,相比马铃薯,甘薯喜温热(马铃薯喜冷凉不耐高温)、较耐旱耐涝(马铃薯倒比甘薯耐旱但不耐涝),显然甘薯更加适应东南地区,其它地区也是先引进表现更好的甘薯。

      据说马铃薯传播到北方走的是比较高端的蔬菜路线,是从北方达官贵人的菜园子里传播到乡间的。

      4.难储存:

      家里放过土豆和地瓜的都知道——土豆更难放、更容易长芽。

      而且大家都听说过地瓜干,没怎么听说过土豆干——因为马铃薯约80%是水,甘薯只有69%是水。

      就古代的储存技术和平均水平,马铃薯大概能放20-30天,甘薯能放30-50天。

      但甘薯存在不易消化(纤维太多)、种植范围小(比马铃薯)、味道大(甘薯含糖更高有甜味,吃多了会产生大量胃酸)等问题。

      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(甘薯种植需要更多的人力),马铃薯反超甘薯成为中国第四大“粮食”(能吃精米白面的一般不会吃甘薯,但会拿马铃薯做菜)。

      说白了,中国过去穷(全球甘薯产量是亚洲>非洲>美洲),所以大量种甘薯吃甘薯。真要有的选,中国人和欧洲人一样更喜欢土豆。

红薯是怎么传入中国的?

      红薯是一种产量高,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,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种植。红薯又称为甘薯,地瓜,甘储,朱薯,金薯,番茹,红山药,玉枕薯,山芋,甜薯,红薯,红苕,白薯,阿鹅,萌番薯等。红薯是一年生草本植物,地下部分呈现出的是圆形,椭圆形或者纺锤形的块根。红薯原产南美洲及大、小安的列斯群岛,在全世界的热带、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。红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、哥伦比亚一带,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,红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,从云南、广东、福建分三条线路进入中国,明代秀才陈振龙被称为“甘薯之父”。在明朝万历年间,福建有一个叫陈振龙的秀才(商人)在菲律宾做生意时在当地的田间地头里发现了一种叫“薯”的农作物,它不仅产量大,种植不受地域影响,还很美味,并且能填饱肚子,所以陈振龙希望能将此引进到我们国家,但是那时候那时候菲律宾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,农业发展的比较好,菲律宾以保护物种为名,严禁将薯带到其他的国家种植。所以陈振龙便冒着生命危险,将薯藤缠在绑货物的绳子里,成功通过海关,并带到了我国。由于红薯相对水稻和小麦来说,受到天气因素和地域的影响较小,所以现在红薯这种农作物几乎是遍布于全国各地。

为什么中国人红薯比土豆普及(我指的是从明朝到现在的普遍时期,不是只个例)?

      首先中国现在马铃薯和红薯产量差不多,其次欧洲喜欢种土豆主要是因为欧洲气温略低于中国,种植马铃薯的适宜温度在17-21度,而红薯则是22-30度。
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